作者丨孫世會 來源丨中國記協(ID:zgjxacja) 原標題丨濟南廣播電視臺:“五化”共融 打造智媒生態圈 濟南廣播電視臺以“城市品牌塑造師”為定位,以融合創新為動力,實施“二次創業”,打造“放心廣電、智慧廣電、實力廣電”,通過渠道多元化、平臺智能化、內容精品化、產業生態化、推進一體化,探索事業和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新路子。 渠道多元化:傳播能力大提升 堅持移動先行、移動優先,實現小屏帶大屏、多屏聯用戶。 不斷強化廣播、電視、“一網五端”(濟南網和天下泉城、無線濟南、叮咚FM、鵲華視頻、魯中手機臺五個客戶端),以及遍布城鄉的5000多臺公交電視、20多塊城市大屏、1000臺樓宇電視、8500塊出租車屏、1885臺地鐵電視等組成的全媒體渠道。 運營“學習強國”濟南學習平臺、市直部門新媒體、縣區融媒體中心,搭建無處不有、無時不在、無人不用、無所不及的全媒體矩陣。 平臺智能化:服務效能大提升 智慧全媒體技術平臺。2019年9月6日,正式啟用濟南智慧全媒體中心(鵲華云),推出全國首個城市臺AI虛擬主播“小沫兒”,整合廣播、電視、新媒體,以及30萬小時媒資庫,構建全媒體指揮調度、匯聚生產、智能發布、大數據輿情分析、5G+4K+AI智媒研究、短視頻MCN運營,中國(濟南)新媒體產業園“6+1”智媒生態圈。 短視頻MCN運營平臺。在全國城市臺率先與頭部MCN公司聯合打造城市IP孵化機構“鵲華MCN”,旗下簽約賬號183個,粉絲量超過千萬。在5、6月抖音平臺發布的“領跑計劃”媒體MCN榜單中位列全國前十,是唯一上榜的城市廣電MCN機構。組織“助力湖北”“微愛助農”“廣電嚴選嘉年華”等短視頻和直播活動。 市民文明行為激勵回饋平臺。濟南市市民文明行為激勵回饋平臺暨文明行為大數據中心(“我愛泉城”小程序)是濟南市為建設更高水平全國文明城市打造的市民、政府、社會組織、愛心企業共同參與、社會資源有機整合的新型文明城市共建共享平臺。 平臺由濟南廣播電視臺承建,2020年3月底正式上線,目前已被列入“2020年濟南文明城市建設百件實事”工程。平臺共設置一庫(濟南市文明行為項目庫)、一端(市民和志愿者手機端)、一屏(全景運營數據管理大屏系統)和兩臺(社會組織管理應用平臺、管理與指揮平臺)五大管理系統,通過積分兌換禮品方式,對市民文明行為予以獎勵。 解困式宣傳和服務平臺。圍繞社會各界關注的熱點、難點、堵點問題,采取問政、民主協商、人民調解、服務基層等形式推動問題解決,構建網上網下一體、內宣外宣聯動、宣傳服務并舉的主流輿論格局。人民日報、新華社分別以《扶危解困彰顯媒體責任》《應對“大考”的輿論擔當——看濟南廣電戰“疫”如何引爆泉城》為題重點介紹。 ——問政監督平臺。上線全國首個融媒體“掌上問政”平臺,接受用戶爆料,并對其受理、處理過程等進行跟蹤,進行輿情分析和風險防控,邀請各委辦局“一把手”上線接受問政,倒逼整改落實,構建電視、廣播、移動端及內參片“四位一體”全時空輿論監督格局。 ——民主協商平臺。與市政協聯辦“商量”平臺,邀請政協委員、部門代表、專家、市民群眾交流互動。 ——人民調解平臺。打造“有話好好說”人民調解平臺,調解程序嚴格規范、調解形式喜聞樂見、調解過程廣泛參與、節目形態全媒互動、調解格局協同推進、調解協議具有法律效力,在社會治理中發揮了積極作用。 ——服務企業平臺。打造“贏商會”大型公益平臺,為企業尋找政府、專家、醫療、教育等行業資源,現已發展會員1200家。 ——應急服務平臺。圍繞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推出“五計劃一平臺”(產業扶持計劃、企業優惠券消費擴容計劃、融資紓困計劃、校企合作招聘計劃、網紅品牌孵化計劃和“鵲華通”網上公益服務平臺);攜手衛生部門發起“護航”公益聯盟,為馳援湖北281名醫護人員家屬奉獻愛心。 內容精品化:生產能力大提升 聚焦專業、用戶、AI協同,提高傳播和價值轉化能力。踐行“四力”,提高專業水準,圍繞重大主題,深挖濟南歷史文化資源和城市特色品味,創造更多更加豐富的內容產品。 借助5G、VR/AR等新興技術創新表達,豐富呈現。在全國城市臺率先推出人工智能主播,推出《抗疫知識問答》等內容產品。借助云計算、大數據等新技術把握受眾需求,研究用戶習慣,增強內容創作針對性。 創新打造一批精品欄目節目。推出《初心》《濟南好人》《叮咚朗讀》等融媒體專欄,提升《濟南故事》《溫暖泉城》等大型宣傳平臺。攝制電視連續劇《大明湖畔有人家》,首播收視位列濟南地區非上星頻道首位。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濟南廣電迅速進入戰時狀態、啟動戰時機制,堅持“早、快、細、實、新”,一手抓好新聞宣傳和輿論引導,一手抓好內部防控,策劃打好“十個一”組合拳—— 建立一套戰時機制,構建一個權威發布平臺,派出一支下沉基層服務宣傳隊,策劃一項“我的戰‘疫’生活”短視頻全網征集展播,組織一次抗擊疫情公益歌曲征集展播,聯合沿黃九省區省會臺、武漢臺開展一場《黃河長江—守望相助》共同戰“疫”詩歌朗誦征集活動,打造一個“我在,我閱讀”網上讀書公益項目,創作一批廣電網絡視聽精品,搭建一個疫情防控綜合服務矩陣,推出一檔大型融媒體直播節目《濟南戰“疫”》,構建起網上網下一體、內宣外宣聯動、宣傳服務并舉的宣傳輿論和社會動員工作格局。 《濟南戰“疫”》每期時長100分鐘,每晚在電視新聞頻道、濟南網、天下泉城、叮咚FM、無線濟南客戶端同步直播,平均收視份額5.87%,穩居濟南地區主要地面頻道疫情防控特別節目首位,42期點擊量突破4億。 直播打通原有《今晚》《今晚不關機》兩檔節目時間,從策劃到節目成功上線,不足五十個小時。全臺十幾個部門齊上陣,200多名員工共參戰,一線記者第一時間、第一現場、第一視角,提供權威、貼心的實地報道。 憑借權威的發布、豐富的內容、科學的導向,節目一上線便迅速成為廣大市民掌握疫情信息的重要平臺。這檔節目跳出傳統電視單一渠道界限,通過全媒體矩陣發布。得益于此,《濟南戰“疫”》與廣大觀眾形成深度互動,并創下臺里的多個記錄:策劃推進最快、籌備時間最短、直播體量最大、現場連線最密集、市民關注度最高……據央視索福瑞數據統計,節目播出后,收視率和收視份額同時段提升超過50%。 產業生態化:反哺能力大提升 依托節目、品牌、人才、技術、設備等廣電獨特資源,拉長“線上節目、線下活動、全媒互動、品牌帶動、產業營銷”生態鏈條。以內容為核心,積極拓展內容產品研發、衍生市場,推進內容與文創產業融合發展。 建立健全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的生產機制。聚焦市民群眾需求,運用市場化手段,打造“泉聲曲韻”“聲動泉城”文化品牌。從演藝產品創作、引進,市場調研、營銷、反饋等各個環節深耕細作,三場演出共吸引5000余名觀眾到場觀演,各類收入近400萬元,其中,《智取威虎山》演出僅票房收入就達53萬元,攬獲山東省會大劇院啟用以來票房冠軍。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易安、幼安“二安”文化,化古為潮,打造“二安”文化品牌,將其與創意、設計、服務深度融合,推出一批網紅產品,打造“二安”IP和“文創+”產業鏈。 依托濟南廣電傳媒等產業實體,充分發揮“中國一級廣告企業”資質,以及渠道、平臺、技術、人才優勢,發展“一老、一少、一婚、一教”產業及會展、技術服務等項目。利用4K超高清轉播車攜手央視完成世界羽毛球錦標賽、游泳世界杯、世界軍人運動會等賽事轉播,被央視確定為奧運會電視轉播五大合作伙伴之一。 搶抓中國(山東)自貿區濟南片區建設、國家新舊動能轉換先行區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三大國家戰略在濟交匯重大歷史機遇,以持續辦好中國新媒體發展年會為契機,依托濟南媒體港大廈,加快建設中國(濟南)新媒體產業園,與科研院所、專業智庫、傳媒機構對接合作,探索新技術在短視頻領域創新應用,打造“產、學、研、金、服、用”傳媒產業鏈,努力形成新媒體產業聚集和種子企業快速成長的孵化空間。 推進一體化:內生動力大提升 打造智慧全媒體為契機,創新生產、考核、激勵機制,整合不同部門采編資源,形成“一次采集、多種生產、多元傳播”格局。 除了新聞部門外,逐步推行“頻道+公司”發展模式和工作室、事業部制度,推進全臺業務資源整合,實現人才、資源、技術等互融共同,催化融合質變,通過項目化管理、市場化運作實現全成本核算,增強發展的內生動力。 創新考核和激勵機制,在全國城市臺率先出臺實施“臺長嘉獎令”(最高獎勵50萬元)。自2019年6月以來,共表彰7批102個“出彩、出新”項目。結合首席崗位及“出彩廣電人”評選表彰,進行機制性安排、及時性獎勵、精準化投放、配套化實施,有效激勵干事創業。 (作者為濟南廣播電視臺黨委書記、臺長)
|